第186章 张昭请罪_我父刘玄德
笔趣阁 > 我父刘玄德 > 第186章 张昭请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6章 张昭请罪

  出发之前,刘封找上了荀攸、郭嘉,把事情跟两人一说,想听听他们俩有什么意见。

  不论是荀攸,还是郭嘉,智谋这一块可以说是当世的T0级了,或许郭嘉比荀攸差上一点,那也是T1肯定也是没跑的。

  有这样的大拿不用,岂不可惜。

  果然,荀攸听完之后,给刘封出了个主意。

  “听闻先前张子布为陶公表举茂才,为其所拒之后,被陶公下狱问罪。”

  荀攸说道:“陶公当时是有杀人之心,却为别驾赵昱、治中王朗所阻。”

  “赵昱、王朗与张昭乃是一道成名,彼此之间又是至交好友。昔日张昭就曾推让孝廉于赵昱。赵昱日后得知张昭为陶公下狱之后,与王朗一同死力营救,最终成功说服了陶谦释放了张昭,让其居住于郯城,后避至海西。”

  “日后,赵昱为笮融所弑。”

  荀攸低声细气道:“公子可从此处下手,激张昭出山。”

  刘封拍案叫绝,只是有些奇怪的问道:“公达先生方至我州,怎么对我州情况如此了解?”

  荀攸却是谦逊一笑,推功道:“此乃糜别驾之功也,攸与别驾一见如故,闲聊之时,听闻别驾提起过,便记住了。”

  刘封和郭嘉俱是一笑,荀攸显然并非无意闲聊,而是有的放矢。

  以荀攸的智慧,州中治中、长史等位都缺,与糜竺的闲聊中,自然会优先询问州中名士的情况。而恰恰这个时候,可不就派上用场了吗。

  “说来我与陈太守也是一见如故,恰好也知道了一件事情,对公子此行或许也有帮助。”

  郭嘉也开口道:“听闻赵昱为朝廷拜除广陵太守之后,在广陵举荐了一位孝廉,正是张紘张子纲。”

  刘封惊讶的张开了嘴巴,想说些什么,随后化作一声叹息。

  “哎,赵元达为人高絜廉正,抱礼而立,清己疾恶,潜志好学,文武双全。可恨笮融小人暗算,竟使徐州失此良才,可恨,可叹。”

  对于赵昱,刘封是相当惋惜的。

  此人若是不死,极有可能在三国中演绎出更多的故事,只看与他齐名交好的张昭,王朗,刘繇,臧洪等人,可想而知他是什么水平的贤才。

  海西在广陵郡,可到郯城的距离远比到广陵近的多,而且也方便的多。

  日后陈瑀出任吴郡太守,就是驻扎在海西屯兵,结果让孙策派吕范等人从海上来了个一锅端,连族人带士兵家眷数千人被掳往江东,下邳陈氏自此遭到重创。

  海西虽然地理位置十分偏僻,看似独立于外,可是因为他城外有游水经过,连通上下,往北可顺流而下至朐县,往南可逆流而上,在淮浦入淮水,交通还是十分便利的。

  再加上海西附近的沼泽较少,开发也比较早,人口众多。

  张昭从郯城离开之后,就一直隐居在这里。

  这一天,张昭正在家中接见后辈才俊,儿子张承突然走了进来。

  先朝父亲和宾客行了个礼,随后对着张昭说道:“父亲,州府轩车又至。”

  来客两位三十岁左右的文士,其一乃是方正之人,另一人则面容柔和,从面相来看,两人似乎截然相反。

  其中面容方正之人率先冲着张昭恭贺道:“恭喜子布公,方伯相招,必是重用,子布公当可辅佐明主,一展所长。”

  随后,面容柔和之人也紧跟着恭贺道:“宝坚兄所言甚是,子布公可自去迎接州使,我等暂且告退。”

  没想到张昭脸上不但没有喜色,反而露出了苦笑。

  这一幕让两位客人很是诧异,心生疑惑,却没法开口相询。

  最后倒是张昭主动开口道:“宝坚、季弼,汝二人刚从江东回返,不知前情。此次轩车相招,已是方伯第入主徐州之后,第三次派人征辟老夫了。”

  原来张昭面前的两位客人,正是广陵本地名士徐宣、陈矫。

  徐宣本人就是广陵海西人,为了躲避战火,才前往江东避难。

  陈矫则是广陵东阳人,也一样为了躲避战火,在江东避难。

  而徐宣和陈矫这次回来的原因也是一样,两人都收到了孙策的征辟。

  不论是徐宣还是陈矫,都看不上孙策和孙家,又有孙坚的前车之鉴,于是两人悄悄的离开了寓居之处,重新过江,返回家园。

  陈矫和徐宣算是面面之交,关系并不亲近,这也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。

  历史上两人就在广陵齐名,而且一同在陈登手下干事。

  只是徐宣一直很讨厌陈矫,彼此之间并不和睦。

  不过史料记载,倒是徐宣一直在斥责陈矫,而陈矫则隐忍不发,也可能是因为徐宣内直外方,言之有物,每每所举之过,皆是陈矫所犯,而自身却有清廉持正,陈矫就是想反击也找不到下手点。

  而徐宣之所以看不起陈矫,还是因为陈矫的出身。

  陈家本姓其实并不姓陈,而是姓刘,却因为过继给母族,所以改姓了陈。

 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话,徐宣未必会对陈矫有如此之大的敌意,可偏偏陈矫却娶了他本族刘家的女子为妻,这一点让内直外方的徐宣如何能接受得了。

  在徐宣看来,说陈矫乱伦都不为过的。

  对于徐宣的指责,陈矫也只能唾面自干,毕竟这个事情确实是他做的不对。

  陈矫的两个儿子也非常有意思,分别把陈矫矛盾性格中的两个极端给继承的淋漓尽致。

  长子陈本,继承了陈矫纯朴、务实的个性,次子陈骞,则继承了陈矫性格中深谋,利己的一面。

  听到张昭说这是刘备第三次征召他了,徐宣和陈矫的反应略有不同。

  徐宣眉头紧皱,似有话要说,而陈矫则是面露震惊,目显艳羡。

  徐宣果然没忍耐多久,直接开口道:“宣有一问,如鲠在喉,还请子布公不吝解答。”

  张昭既然愿意把这事告诉徐宣,就知道对方必定会有话要说,也不意外,直接点头道:“宝坚可畅所欲言。”

  徐宣立刻接道:“玄德公乃是汉室宗亲,得陶恭祖之让,接掌我州。自他入徐州之后,勤修政务,省吃俭用,收拢流民,安排屯田。又于州中征辟贤能,斥退小人,徐州地方,为之一清。我即便在江东,也听闻方伯之声威,尤其雷霆一动,臧霸臣服,雄兵南下,袁绥束手,此天赐我良牧也。”

  “宝坚无知,敢问子布公缘何不受征辟?”

  张昭叹息一声,他就知道徐宣会问出这样的问题,于是才让他畅所欲言,也好引出自己的解释:“不瞒宝坚,玄德公在徐州的种种政绩,我也是看在眼里,很是钦佩。只是先前因陶公之故,使我心灰意冷,只想苟全性命,因此拒绝了玄德公所征辟。”

  “虽蒙玄德公不弃,再度征辟,可昭肉眼凡胎,不识明主,如何还有颜面再应辟呢?”

  听了张昭的话后,徐宣和陈矫都明白了过来。

  张昭一方面是颜面有损,一方面也是顾虑名声。

  张昭既觉得自己在刘备落魄的时候没有应辟,现在应辟,岂非有坐享其成之嫌疑。

  眼下刘备一统徐州,声势大振,他在这时候投效对方,岂不是更显得他张昭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了?

  张昭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拒绝了刘备的第二次征辟。

  张昭心里是相当后悔的,倒不是贪恋官位,而是刘备的表现远远超出他的想象,而他竟然因为陶谦的关系厌屋及乌,错过了这样的明主。

  张昭现在不过四十,身体健康,正是一个人政治年龄的黄金时段。拒绝陶谦的征辟,那是张昭宁缺毋滥,看穿陶谦不是明主,更看不惯陶谦亲小人,远贤才的可鄙行径。但这不代表张昭就真的不想出仕了。

  刘备虽然是接的陶谦的班,可为人性格,治政手段,与陶谦竟截然不同。

  两次征辟被拒,不但没有任何怒意,竟然还来征辟第三次。

  想想陶谦当初怎么干的?

  那简直可以称之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,刘备现在的同他一比,德行宛如贤君。

  听完张昭的解释之后,徐宣奋然说道:“子布公何其愚也。人非圣贤,谁能无过?子布公既已知晓自己的过失,如今不思补牢之策,却只沉浸于亡羊之情中,何其谬也。子布公,如您一般的忠义之士隐匿于乡野,不思报效朝廷,得明主三次征辟却因颜面羞愧而拒之。若是因此而使得方伯无人可用,徒让小人上位,这岂非是您的过失吗?”

  徐宣的话虽然依旧敬重张昭,却也毫不客气的指责张昭的错误。

  听到徐宣的指责,张昭不但不生气,反而很认真的点了点头:“宝坚所言甚是,我当前往州府,亲自向方伯请罪。”

  徐宣、陈矫一听,都露出了喜色。

  刘备已成气候,坐稳了徐州之主的位置,还大有向外开拓之能。

  如此雄主,自然最能引动徐州士人的心神。

  想想本朝南阳、颍川故事。

  昔日云台二十八将,南阳的整整有十一个,颍川有七个。这两个紧挨着的地方加一块,就有十八个之多,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。

  颍川、南阳出人才是真的,可如此夸张的比例,还不是因为刘秀是在南阳起家,颍川壮大的吗?

  如今刘备也是汉室宗亲,接掌徐州,文能政通人和,收拢流民,大力屯田,武能连战连捷,至今未有一败。更于乱世之中,却无穷兵黩武之举,重视桑农,鼓励耕种,此诚明主也。

  对于徐州士人来说,像张昭、张紘、陈珪、陈登父子、徐璆、糜竺这样出身徐州的名士豪强,天然就会成为徐州集团的龙头。

  同时,刘备身边的徐州名士豪强越多,徐州人的影响力就越强。

  而这些大佬的地位越稳固,那么徐宣、陈矫这些次级名士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位置,得以向上升迁。

  不论是出于徐州整个地域集团的利益,还是徐宣和陈矫个人的利益,这都是皆大欢喜的事情。

  所以哪怕方正刚直如徐宣,也力劝张昭接受征辟,甚至不惜严词责备对方。

  因为张昭接受与否,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情了,也代表了整个徐州士人集团。

  尤其是最近收到风声,豫、青、扬三州人不断的来到徐州,为刘备所用,这也让徐州人生出了防备之心。

  “宝坚、季弼,仲嗣,随我出迎州使。”

  张昭性格刚毅,言出必行。

  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,立时就准备出外迎接州使。

  四人一同出外着履,然后以张昭为首,徐宣三人紧随其后,朝大门外走去。

  此时刘封早就已经下了车,带着诸葛兄弟、董袭、甘宁正恭敬的等在张家门外。

  张昭是彭城人,只是避祸于海西,居住条件自然不能和彭城比,只是一个较好的三进院子。

  里面说话的声音大了一些,外面隐约也能听得到,只是听不字清楚说了些什么。

  张承进去之后,刘封等了许久也不见里面有人出来。

  刘封、诸葛兄弟和董袭倒还好,甘宁却有些不爽了,朝着刘封一拱手,突然开口道:“少主,这张昭何以如此倨傲,宁不才,愿将其擒至少主身前。”

  刘封被甘宁的毛遂自荐给吓了一跳,真要是按你老哥这干法,回去估计得让大耳哥把屁股给打烂了。

  刘封刚想要安抚甘宁,却听到身边的诸葛亮开口道:“兴霸将军,亮听闻您昔日在荆州,为荆州刘使君和江夏黄府君所轻,不知可有此事?”

  甘宁此时不过是别部司马,距离将军自然是远的很。

  只是诸葛亮的本意并非是激怒甘宁,而是要劝谏他,打一巴掌之前,自然得先给颗甜枣。

  况且现在世道愈乱,武职的含金量也直线下降,随便一个校尉都已经敢自称将军了,别部司马也差的不远。

  听到诸葛亮的话后,甘宁脸色一变,恶狠狠的盯着对方:“是又如何,你待怎的?”

  被刘表和黄祖轻慢,已经成了甘宁的心中淤积,除了刘备父子俩,其他人谁提谁倒霉。

  刘封也是吓了一跳,赶忙去看董袭,万一甘宁发起了性子,恐怕在场的也只有董袭能拦上一二。

  诸葛亮却是不温不火道:“兴霸将军,这就是亮所要说的。将军在荆州处,为人所轻,此非将军无能,而是尖锥被藏于麻袋之中,金沙被掩盖在砂砾之下。将军虽有凌霄之志,却无明主提携。”

  “亮听闻刘使君曾两次修书荆州,劝慰鼓励将军,公子于广陵初见将军之面,即以非常之礼相待。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刘使君与公子的目光如炬,慧眼识珠吗?”

  “今日我等久侯于张府之外,能让刘使君三次征辟,又能让公子甘心久侯之人,必定是世之大才。若是将军一怒之下,破坏了刘使君和公子的求贤之举,将军乃义气之人,日后如何再见使君与公子?”

  听完诸葛亮的这番话,甘宁怒气不翼而飞,脸色倒是变得红润了起来。

  这小家伙说话当真有道理啊。

  自己确实太过冲动了。

  锦帆贼甘兴霸破天荒的有些反省起来。

  刘封刚刚还提到半空中的心重新放了下来,诸葛亮还真敢说。

  不过这番话诸葛亮说可要比自己说合适太多了。

  如果让自己来说,说不得还会起了反效果,激起了甘宁的逆反心。

  可诸葛亮一番连吹带捧,竟然让甘宁自我反省起来了。

  这番和稀泥的手艺已经颇具功力,当真不愧是日后能够调和蜀中四五个派系矛盾的诸葛武侯啊。

  甘宁朝着刘封单膝跪地,请罪道:“公子,如诸葛小先生所言,我险些坏了您大事,宁甘愿受罚。”

  “兴霸何罪之有。”

  刘封自然不会惩罚甘宁,而是亲自将其搀扶了起来,握着甘宁的手,语重心长道:“兴霸,我早就听说你昔日在蜀中熟读诸子,显然有青云之志。你既要在军旅发展,我有一言,请你务必谨记于心。”

  甘宁赶忙应道:“公子放心,宁必熟记于心。”

  “为将者,当有平常心,主不可因怒而兴师,将不可以愠而致战。若以愠怒而战,必为人所乘也。”

  刘封说完,别脸去看董袭道:“元代,此言也一并赠与你。”

  甘宁和董袭默默念叨着刘封的话,他们俩都读过书,也都懂些兵法,虽然不知道这是孙子兵法里讲的,却深以为然。

  于是,甘宁和董袭两人再度下拜跪谢。

  诸葛兄弟在一旁看着这一幕,两人对视一眼,不想公子竟也熟读孙子兵法。

  这边刚完事没多久,门内就传来了声响。

  刘封等人赶忙整理了一下衣袍,只听一声门响,张府大门从里面被打开。

  一个身材高大,面容严正的中年文士从里面走了出来,身后则跟着几个年轻文士。

  这中年文士自然就是张昭,只见他目光锐利的扫视完现场,最后落诸葛瑾的身上,然后上前两步,冲着诸葛瑾下拜道:“昭有眼无珠,不识明公恩德,劳烦州使三临海西,特此前来请罪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g94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g94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